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委员风采
丹青妙笔绘新景 文化薪火润乡邻——访利通区政协委员杨玉英
2025-08-19 08:51:18   来源:华兴时报

  全神贯注作画的杨玉英。

  从学校的三尺讲台到投身公益事业的广阔天地,利通区政协委员杨玉英坚守教育工作者初心,退休后发挥余热,自筹资金创办了吴忠市民族书画院。近十年来,她以笔墨为桥梁,带领文化志愿者团队深入乡村、校园、军营、养老院,开展志愿服务,将传统艺术的种子深深植入群众心中,更让农民画这一非遗文化瑰宝绽放出时代新彩。如今,这座由爱心和执着浇筑的书画院,已成为吴忠市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。

  耳濡目染育美商 独树一帜擅画虎

  1969年,杨玉英出生于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党家河湾村的一户普通农家,她的爷爷、父亲是闻名十里八村的木匠和油漆匠。“我们兄弟姐妹是看着爷爷、父亲做木工活长大的。我读初中时,经常看父亲在家具上勾画精美的花纹,后来我考进当时的银川师范专科学校国画专业,可以说是受父辈的影响。”杨玉英回忆道。

  早年,杨玉英师从宁夏画虎大师王敬平,后又受中国当代写意花鸟新笔墨创始人秦少甫等几位老师指点。多年的摸索,使杨玉英形成了独特的画虎风格。她笔下的虎或行或卧,皆神情兼备,令人啧啧称赞。

  出于对绘画艺术的一腔热爱,杨玉英勤学苦练,画艺不断精进。近年来,她先后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、民建中央画院院士、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,并申请成为吴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农民画的传承人。

  倾囊建院助发展 公益足迹遍城乡

  如何让民间技艺发扬光大?杨玉英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整合家族文化艺术资源,打造“文化大院”。“随着年龄增长,我时常感到父亲传下来的技艺不单是谋生技艺,更是民间文化,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。加上国家政策对民间文化的大力支持,我就有了打造文化大院的想法,还邀请更多民间艺术人才进驻。”杨玉英说。

  在家人的支持下,杨玉英将吴忠市民族书画院选址在父亲生前居住了40多年的老房子,她将老房子重新改造布局。2015年,吴忠市民族书画院建成。同年,成立了文化志愿者团队。

  好的艺术作品总能激发更多人的认同。经杨玉英倡导和努力,文化志愿者团队日益壮大。他们每年独立举办书画展览,无偿配合吴忠市各级文化部门,接待来自全国乃至国际的文化交流团。团队足迹遍布基层,熟悉杨玉英的人常说:“移民村的土墙上留下了我们描绘的新农村图景,孩子们的课堂里融入了传统书画的美育,养老院的老人们捧着定制的‘寿’字笑逐颜开,工地上也悬挂着鼓舞人心的励志作品。”

  截至目前,吴忠市民族书画院每年举办文化下乡活动数十场,举办公益活动十余次,免费接待各界观摩学习交流达数千人次。杨玉英坚信:“艺术不该束之高阁,它应该走进烟火人间,温暖人心、凝聚力量。”正是这份坚持,吴忠市民族书画院在2017年相继荣获“吴忠市文化志愿者优秀服务组织”和“三星级社团”称号,她本人也在同年被评为自治区“文化志愿者优秀个人”。

  非遗传承深扎根 农民画里绘新篇

  作为吴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农民画的传承人,杨玉英对如何传承农民画有着更深的思考。2018年,她创办农民画创作培训基地,将传承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乡土。“农民画根在泥土,魂在生活。”这是她教学的核心理念。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并爱上这门艺术,她敞开大门,免费为退休干部、农民、在职女职工甚至零基础的爱好者授课。

  在杨玉英的悉心指导下,一批农民画新秀脱颖而出。郑坚、段文华、王芳等学员从田间地头成长起来。杨玉英经常鼓励学员紧扣时代主题,反映农村新貌,不断丰富创作元素。在杨玉英的带动下,农民画创作队伍日益壮大,吴忠市民族书画院也成为农民画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展示窗口。在杨玉英的带领下和悉心培养下,吴忠市民族书画院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,艺术作品频频参展获奖。杨玉英介绍,2023年2月,国画《晨风》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三届“乡风墨——牡丹之都(菏泽)”,作品现被宁夏美术馆收藏;2024年12月,国画作品中美协举办的同源——第四届中国画作品展;2025年5月,农民画《车轮上的丰年》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;2025年7月,《秋塘素语》入选中美协举办的诗乡画城—2025中国画作品展,这也是宁夏唯一入选的画作。

  从教育一线到文化前沿,从个人爱好到公益传承,杨玉英用一腔赤子情怀,写下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大爱。她自费创办的吴忠市民族书画院,不仅成为服务基层、普惠大众的文化绿洲,更成为联接八方、传播艺术的重要枢纽。在非遗传承的田地上,她像一位勤恳的农人,躬耕不辍,让农民画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根深叶茂,馨香远播。三星级社团、“文化志愿者优秀个人”,一个个荣誉称号,诠释着温暖持久的公益力量,照亮了文化薪火相传的漫漫长路。 (记者 束 蓉 见习记者 李晨雨 文/图)


【责任编辑】:包瑞